五年前的今天,美境自然成立了!
五年的时间,我们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
我们是倡导者,也是实践者
五年来,我们“上山下海”,身影遍布八桂大地
桂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保护
北部湾滨海生态系统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探索
……
未来,我们不忘初心
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么想也这么做!
美境自然于2014年6月5日成立,如今已迈入了第五个年头。这五年来,喀斯特社区保护地一直是美境工作的重点之一。它既继承了之前FFI中国时期项目的成果,也在不断应变社区和外界的变化,探索社区保护地实现保护和发展共赢的远大目标。
历史:政策的推动
桂西南山地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0)》确定的中国32个内部陆地与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也是CEPF确定的中缅生物多样性热点区(Indo-Burmahotspot)的北缘。桂西南山地与越南北部山区、滇东南山地共同组成了该热点的中越喀斯特廊道优先区(Priority corridor:Sino-Vietnam Limestone),这片58,502km2的北热带北缘喀斯特生态系统对保护地球上的一些灵长类动物(长臂猿和疣猴类)和植物类群(如苏铁、木兰科、针叶树种和兰花等)至关重要,因为这些类群在此特化出了许多珍稀特有物种,如东黑冠长臂猿、越南金丝猴、白头叶猴、德保苏铁、越南黄金柏、广西青梅、金花茶等(CEPF,2012),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也只有在此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
广西历史悠久,在很长的时期内都是人类活动相对频繁的地区。长期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强烈依赖于本地的自然资源,加上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对广西低地和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虽然截止到2018年底 ,广西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8处,面积128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4%,初步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但是广西的保护区总体上面积都比较小,平均面积为1.6万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的8万公顷的水平,据统计,面积不足1万公顷的保护区达36处。
这些破碎化的保护区边界挡住了人类的破坏,但却挡不住野生动物的迁移。全球极度濒危的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就有一部分种群分布在保护区外的村屯集体林中。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保护区外的壮族村屯在长期与自然共生中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和文化共同体。正是如风水林、后龙山、龙树等传统习俗保障了珍稀野生动植物们仍生存在这片区域中。这些村屯实际上已经在践行社区保护地的职责,自我管理起家园的自然资源。他们的存在给桂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护带来了希望。
2007-2010年,FFI中国为了推动政府对社区保护地的认可和支持,与广西环保厅和广西林业厅一起共同申请和执行了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广西示范项目——广西西南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在此项目示范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广西林业厅在2010年正式发布了《广西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的出台,明确了广西在政策上对社区保护地这一种保护地和社区保护形式的认可。
“在全国范围内,广西的这个管理办法,也是第一个明确认可社区可以自筹、自建、自管理保护小区并从中受益,并通过在政府备案得到政府的认可的先例”。——美境自然创始人 张颖溢
“推动自然保护小区的发展,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支持和认可。广西在这方面做得最全面”。——中国环科院专家 张风春
2015年广西林业厅联合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环保厅共同起草了《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管理规范》(以下简称管理规范)这一广西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和管理规范的出台为社区自我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小区提供了相应标准。
截至到2016年年底,社区建立的、在广西地方林业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自然保护小区总数已达139个,总面积超过143平方公里。
但在这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
自然保护小区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没有人知道它在成立后应该做什么。
承上启下:踏入社区
2014年美境自然成立后不久,便和FFI中国一同申请、执行CEPF项目,并和GEF资助的项目几乎在同时期开始了对喀斯特社区保护地阶段性探索的转型。
一方面,美境自然仍然在政策层面为自然保护小区的成立、注册和后续有效管理建立更适宜的环境。2017年《社区为主体的广西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指南(第一版)》的发布是这一阶段工作的集中成果体现。在对已经建立的14个保护小区进行评估、与厅市县林业部门讨论沟通后,《建设指南(第一版)》的发布,使得保护小区在建设中有了实际的指导。而“社区为主体”这一概念也成为美境自然喀斯特社区保护地项目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
另一方面,美境自然开始推动社区的内生发展。通过和社区共同梳理现状,协助制定管理计划,并提供小额资助跟进计划的执行,美境自然开始走进社区,了解社区。也正是在此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组织各个保护小区的活动,扩大区域内交流学习机会,广西社区保护地联盟应运而生。18个自然保护小区的加入,使得社区保护地能力建设能以联盟的形式组织相关林业保护区工作人员、社区保护地村民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交流活动,接触到多种类型的机构和社区。培训和交流活动的主题不再局限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是开始向社区发展的大方面扩展。当时生态农业、社区营造、自然教育、社区导赏等培训和考察内容为社区打开了发展的新思路,这些种子五年后已经在一些社区发芽。
在《建设指南(第一版)》的附录中有一张跟踪评估表。此表中列出五大类问题来评估广西自然保护小区的管理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这五类问题包含了保护小区的边界权属、管理制度、管理行动、保护成效和可持续性。从2010年FFI中国时期开始,前四项工作随着政策的推进、自然保护小区形式框架的搭建逐渐开始走上顺遂的轨道。
社区保护地的可持续性便成为美境自然至今仍在探索的方向。
继续“下沉”
当下的社区保护地已经不再是深山中的“桃花源”。社区保护地的可持续需要社区的内生力量、外界的资源和有效的市场激励。
广西社区保护地联盟有18个社区成员,每个社区都有着各自的历史、背景和保护现状,当然也应对着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同时在联盟成员社区中进行可持续性探索显然不是美境自然能力所及。但是美境自然相信一个成功的社区保护地案例必将能从发展的教训和成果中总结出模式化经验,从而推动其他社区保护地从自身出发,发展出适合自己社区的可持续道路。
渠楠白头叶猴保护小区成立于2014年12月,几乎与美境自然同岁。五年来,美境自然与渠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社区保护地的可持续化。
渠楠凭借其优秀的内部管理制度、各社区小团体的齐心协力、全球几乎10%的白头叶猴种群分布等基础条件选择了以自然教育活动为社区保护地可持续化探索方向。2014年12月保护小区成立一个月后,第一期自然教育营期即在渠楠开展。
五年来,渠楠的自然教育活动从无到有。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扶绥县林业局和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的支持,美境自然作为外部机构提供的课程和讲师支持。更重要的是,社区在经营自然教育过程中,积极应对遇到的一系列新发展、新问题。
社区讨论形成分工和利益分配制度,公平的制度和透明的管理保证社区持续参与自然教育的积极性。接待户承担接待后勤工作,志愿巡护队担任向导和部分解说,妇女以厨艺大赛和文艺等形式丰富了营期的内容,活跃了社区氛围,儿童则借助青草社参加营期活动,免费享受自然教育活动,并与城市孩子互动,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屯集体也因为自然教育活动得到了管理收入,并能运用于社区公共事务中。
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渠楠扩展了影响力,获得了更多外界资源的关注。全球关键生态系统基金(CEPF)、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GEFSGP)最早关注渠楠保护小区的建立,北京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和华夏航空支持了渠楠自然教育活动的开展。从去年开始,香港乐施会和阿拉善SEE广西中心关注渠楠,支持渠楠深入社区保护地模式的探索。
渠楠的发展也从自然教育经营拓展到包括参与式调查、生态农业试点、妇女儿童组织的能力建设、社区营造等综合性的社区发展中。这对渠楠和美境自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渠楠人如何在日渐繁忙的农业生产中平衡自然教育活动和社区发展的尝试?管理小组如何应对和管理日益增多的外界资源?当初建立的保护小区管理机制是否适应当前渠楠快速发展的步伐?社区如何动员更多的成员参与到保护小区的事务中,让更多人从保护事业中获益?渠楠模式又将如何推动广西社区保护地联盟的发展?
美境自然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构,又如何能从外部提供帮助,协力陪伴社区应对发展中的问题?
这些都是横亘在当下的问题。但好消息是,就在几天前福特汽车环保奖授予了渠楠“白头叶猴伙伴”证书,认可渠楠在五年来作为自然保护小区对保护所作出的贡献。此证书将摆放于预计7月底完工的渠楠自然教育中心。阿拉善SEE广西中心不仅向渠楠捐赠此处自然教育活动场地,也支持今年渠楠参与式调查、社区内生能力建设和社区宣传等一系列项目活动。另外就在本月,香港乐施会支持的渠楠可持续化发展和保护地能力建设的二期项目也将如期开展,继续支持渠楠在可持续农业、妇女儿童能力建设以及模式探索上的突破。
美境自然五周年之际,我们回顾了喀斯特社区保护地项目从政策推动、政策环境改善到探索社区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每一个项目方向的微调都是在特定的时期下顺应着问题发现和应对而进行的选择,不变的是希望社区保护地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五年对于一个机构来说可能并不是很长的历史,对于社区保护地来说更是弹指一瞬。但是每一年、每一步都可能会对社区保护地的未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美境自然与渠楠,也与其他奋斗中的社区保护地共勉。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美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