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是亚洲最重要的跨国水系之一,流经六国。湄公河上游,澜沧江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文化多样性也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小额赠款项目于2014-2018年间资助了在澜沧江流域开展生态与文化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社区、科研院所、民间组织(团体)、社会企业等机构,以达到传播澜沧江生态服务价值,促进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并应对区域内环境威胁的目的。
△澜沧江掠影 摄影/李小龙
澜沧江保护基金实施期间,一共支持了63个小额项目,参与机构或个人有52个,其中云南30个,青海22个。总资助金额达到343.4万元人民币。所有项目覆盖了12种濒危物种的保护行动,孵化扶持了4家新的保护NGO,与澜沧江流域的19个社区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回首澜沧江保护基金的目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好的践行了鼓励和支持在地保护团体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以及提高和传播澜沧江流域的生态价值的初衷。
△澜沧江保护基金小额赠款项目点分布示意图
如今,所有项目都顺利完成结项,为了建立更完善的澜沧江流域保护网络,山水邀请参与的评审专家顾问、各项目受赠方、伙伴齐聚一堂,分享机构成长、项目案例、项目执行经验与困难,并共同探讨未来澜沧江流域生态保护的方向和保护行动。
△参会人员合影
2019年1月27日,澜沧江保护基金项目总结大会在云南大理成功举办。本次会议邀请了澜沧江保护基金评审专家、保护项目代表、以及云南的保护机构、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澜沧江保护。会议主题分为物种调查和保护、社区保护行动、生态系统管理、环境污染和公众参与四大类,在澜沧江流域开展保护工作的24位项目代表分别进行了项目成果汇报,并与专家嘉宾、现场公众分享收获和经验。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代理执行主任史湘莹对项目背景进行了回顾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瞥参会代表的风采和评审专家的精彩点评吧!(PS: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文末原文链接里的【阅读原文】,下载会议手册,了解更多项目内容~)
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的研究团队完成了勐海县南罕上寨印度野牛栖息地恢复项目。通过调查发现,印度野牛在西双版纳州境内目前面临着人口快速增加,经济开发速度加快带来的森林植被破坏,生存空间减少、环境恶化、食物源减少等诸多问题,种群数量在急剧下降,估计全州范围内种群数量152-167头(张忠员,2016)。印度野牛作为草食性动物,草山是其食物来源的根源,保护其种群及恢复印度野牛种群数量,恢复区域内印度野牛的栖息地生境变得尤为重要。因此项目组进行了一次尝试,通过比较烧除前后印度野牛取食次数和食物种类,评估区域内计划烧除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为后续的不同动植物生境的恢复提供了示范。
△印度野牛红外相机照片
来自德钦县白马雪山社区共管协会的代表给我们分享了当地滇金丝猴的保护工作。巴美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佛山乡,是澜沧江流域内云南与西藏交接处的最北一个村落。巴美也是滇金丝猴模式标本的采集地,目前村庄周边的国有林和集体林内还生活着一群滇金丝猴,但巴美的滇金丝猴是现有15个自然种群中唯一一个还没有被自然保护区正式保护的种群,目前对它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十分有限,猴群的活动、食物和栖息环境仍然受到着当地村民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行为(林下产品采集、放牧、薪柴消耗、建房用材等)的威胁。项目通过建立“社区保护地”,帮助解决巴美地区滇金丝猴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存在冲突,帮助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健康可持续的管理方法和措施。项目周期内共组织村民巡护活动50余次,参与人数达300人次,巡护里程累计600公里,,解除动物陷阱(钢丝套)600余根,清理保护地范围内白色垃圾3吨。
△白马雪山社区共管协会 斯那次里
来自西南林业大学的陈悦副教授和大家分享了大理双廊镇污染调查及法律干预研究项目,项目以双廊镇为典型案例,全面了解洱海保护的法律实施效果,希望发挥民间监督力量,推动执法与守法,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建立政府与当地的良好沟通对话机制。项目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走访和法律政策倡导活动,发现了双廊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加强基层行政执法监督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议。
△项目人员与大理洱海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座谈
部分现场汇报图片
*注:详细汇报内容可在文末原文链接里点击【查看原文】下载会议手册查看。
项目评审专家,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钟明川处长谈到几点感受:“我这次来是要借鉴和使用项目成果,谈几点体会。野生动植物是生态保护的连接点,但是基本没有什么资金投入,湿地、草原有,物种保护没有;另外,我们的专业团队在减少,许多专家都是义务劳动,从研究层面来讲基本不能发文章,所以野生动植物保护不容易,保护队伍也很分散,需要外面的组织来支持。这次澜沧江保护基金的项目让我很感动,首先选题有代表性,覆盖了不同的生境类型和代表物种,研究做的也很深入,威胁因子拿出来了,至少我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解决,另外,今天项目汇报也用很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为什么。最后一点建议,许多项目需要继续做下去,比如亚洲象的预警系统,政府已经接纳,希望能有更多的项目能纳入当地的管理,使用才是目的,希望大家多关注保护,多支持林草部门的工作,让更多的人来云南看我们的大好河山。”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钟明川处长
项目评审专家,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许建初教授表示:“生态系统的管理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以前是高原放牧、渔猎生活、刀耕火种,现在不一样了,未来更是不确定,我们的保护工作是引领未来的。我们要把生态系统看做社会生态系统,物种离不开当地文化和生计,通过重构生态系统,需要把物种和文化联系起来,有的项目生计方面做的不够。因此我们需要重构三个关系,一是人和知识的关系,我们的研究需要加强科学的解释,这里面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提到;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人和人的关系,管理的重点在如何管人,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知识、权力和利益的不对称。人需要重新进入自然,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物候、迁徙的变化,以及通过科技,让更多的人接触自然,澜沧江保护是个大项目,下一步怎么走,需要把知识整合,影响中华文明,也影响下游文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许建初教授
项目评审专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郭净教授认为:“在中国的环保运动中,社区参与的主题是非常有意思的,首先是外来机构的进入,特别是对西南山地的保护行动,有两个有意思的模式,一个叫做社区参与,是自上而下,由专业保护机构牵头;还有一种模式,就是以社区为主体。恰好这两个例子都存在于迪庆,保护区管护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把社区参与和共管的观念模式逐渐形成,这是自下而上的。90年代末,当地藏族对文化和环境的担忧,促成了许多组织的形成,卡瓦格博文化社的成立与管护局的保护形成互补,后来也孵化出很多社区组织,这两种模式都在村一级建立村民团体,比如德钦的斯农村老年协会,老年协会有7~79岁的人,把村民集中在一起,是社区参与行动的模式,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郭净教授
项目评审专家,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马建忠研究员认为:“‘环境污染和公众参与’的这几个汇报都集中在洱海,这也契合了15年习总书记的考察,还有与大理州的几项环保行动结合起来,有做旅游的、诉讼的。新大理人都热爱这个地方,有激情来做事情。大家都用心在做,关注的公众也很多,社会组织就是要做有担当的事情,咱们的声音要发出来,希望在于大理这片土壤,每个人为了保护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云南省l林业科学院马建忠研究员
会议最后,项目评审专家,西南林业大学杨宇明教授总结澜沧江的保护方向和展望时谈到,“我有一个感想,就是澜沧江保护基金参与的机构和人员众多,项目广泛,做的深入,社会效应也好。另外我想结合三个问题谈谈我的一些观点。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澜沧江?保护目的是什么?如何能有效保护?从全球的视角来看澜沧江的保护,首先澜沧江特有性很强,跨越25个纬度和6个气候带,生态系统代表性强,其次是物种的唯一性高,有的物种如果在澜沧江流域消失了,那在全球也就消失了,所以她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意义是全球的。同时,澜沧江的文化多样性也值得一提,她是东亚到东南亚的通道,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交流的通道。其次是跨境流域的生态安全,澜沧江的生态服务功能不可替代,这里浓缩了北半球的关键生态类型。如何做到有效的保护?我们要有高度的广度,动员全社会,就像今天在座的各位一样。希望澜沧江的项目能继续下去,并有所提升,做成标志性的成果和示范,可以让后人看到。”
△西南林业大学杨宇明教授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澜沧江保护基金评审专家吕植教授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感悟,“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澜沧江保护基金项目开始时的疑虑是这么多项目,做的很分散,今天来汇报的项目只是一部分,还有青海的,一共只有不到一百万资金,做完了发现小而美是可以实现的,不仅填补了信息的空白,也尝试突破了一些政策不允许的东西。比如计划烧除,不许动引起的是栖息地单一化,要真正科学的做事情需要突破政策的界限,做一些示范,看起来很小,但是意义很大。小的东西带来的大影响,这些小项目美在具体,美在落地,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但回应的是大的问题。国家很重视环保,重视到我都觉得不需要我们的感觉,但是今天的会议让我觉得还是需要我们,因为小的东西永远有存在的价值,小的东西能引发大的改变。
后面我们怎么往下做?很高兴看到项目已经有后续支持,有基金会的支持,但也很遗憾澜沧江基金不能继续保证资金投入。那么现在不止一家基金,许多有价值的项目依然会得到支持,就像人象冲突有政府、阿拉善、科研机构和保护区自己都会接着做,包括老百姓自己;另外,大理自然观察也还会继续下去,继续的办法有很多,小项目激发出来的能量,这里面钱只是润滑剂,虽然没有钱不行,但是一点钱达到的目的不限于这个资金量,引发的效应也不止于这个钱的价值。如何好好总结大家共同的成果,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是山水后面要做的。最后,希望选择继续做下去的各位能做成想做的事情,这些事情有潜力,有方法,希望大家新的一年能心想事成。”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澜沧江保护基金评审专家吕植教授
历时四年的项目已结项,千日中我们重逢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就如澜沧江与江畔的生灵们一样,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共同期待澜沧江流域更好的未来。
△与会人员合影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山水自然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