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是应对全球生态退化的最重要手段,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生态系统服务,特别对于自然保护地周边人民的健康、安全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而自然保护地周边的各类发展导致的污染、环境退化、盗猎等影响对保护地又构成威胁。
由此,如何协调好保护与经济发展,即如何实现友好发展,一直是我国乃至众多国家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上致力攻克的重要课题。友好发展,友好的根本意义在哪里?保护地周边友好型经济的现状和未来是怎样?保护地生态产品应如何进行开发运作?保护地生态旅游如何开展,同时社区能力又如何建设?本次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研讨会,或将为您提供一些思路。
2018年12月6-7日,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研讨会在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召开,来自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民间机构及保护地周边社区的160余位专家、学者、一线人员、社会人士等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通过开展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实践展示,以期推动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融入市场经济,让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从保护中获益,从而支持和参与生态保护。研讨会的目标是总结对自然保护地友好的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发展模式,发布关于推动自然保护地周边友好发展的倡议。
本次研讨会由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珠峰雪豹保护中心、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陆桥生态中心主办,贵州省地理学会、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全球保护地友好体系承办,并得到贵州省林业厅、万科公益基金会、关键生态系统伙伴基金、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保护地友好课题组解焱博士
会议开幕式由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保护地友好课题组解焱博士主持。解焱博士简要介绍了2013年以来与保护地友好相关的国内外6次重要会议,回顾历次会议历程,到今天在贵阳开幕的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研讨会,可以看出一个很明显的变化:从一个我们想自己在中国做的有利于自然保护地保护的生态产品,到开始总结在全球的与自然保护地友好的产品,到今天,我们提出“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主题,并且全体与会者共同向世界提出一个倡议:应当要把自然保护地周边作为特殊的经济带,给予特殊的政策进行管理,积极推进这些地区的友好发展,这将不仅有利于完成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保护重任,也能够将生态保护的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市场化,让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真正得益于保护的成果,让远离自然保护地的人们通过享受和体验这些特殊经济带的产品,从而真正参与到自然保护中来。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云坤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云坤致开幕辞,介绍了贵州师范大学的校史及贵师大地理学学科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在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及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效。表示该研讨会的召开,定会助推贵州师范大学“地理学”一流学科和“地理科学”一流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促进贵州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友好发展与特色产业更好发展。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熊康宁教授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熊康宁教授致欢迎辞,主要从喀斯特地貌的角度,介绍了贵州发展上地理“缺陷”变优势,生态保护带来发展契机,同时介绍了贵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世界自然遗产。之后,各位与会嘉宾代表分别致辞。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张陕宁
与会嘉宾代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张陕宁,主要从东北虎豹栖息地环境保护、探讨当地居民和自然的和谐共生方面,介绍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现状及宗旨,强调了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周边经济友好发展。
北京山水伙伴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岚
与会嘉宾代表,北京山水伙伴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岚,介绍了山水伙伴的建立初衷,特别提到过去7年里,跟三个保护区合作,全链条成功开发了熊猫森林蜜。目前开始针对友好产品开发做咨询和服务工作,以帮助更多的保护地和社区更顺利的发展产品。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象茶合作社社长李建刚
与会嘉宾代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象茶合作社社长李建刚,介绍的大象茶的开发与发展情况。
上午,会议围绕保护地周边友好型经济发展展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保护地友好课题组解焱博士与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王鑫海主持会议。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保护地友好课题组解焱博士
解焱博士首先发言,强调了保护地友好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离不开地球生命系统的支持,但目前正面临全球环境危机,保护行动战略和措施急需深刻反思。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关键是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的根本是生物多样性价值未能融入到社会价值体系。我们要倡导自然保护地周边友好发展将能够推动全社会参与自然保护,包括当地社区、社会公众、资金/企业、保护/科研机构等各种社会力量,打破保护地管理机构作为唯一自然保护力量的局面。
解焱博士提到,自然保护地将是土地利用面积最大的方式,自然保护地能产生巨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而实现生态保护价值市场化的时机已经到来,应把自然保护地周边作为特殊经济带进行规划和发展,建立起全球支持系统,将保护地友好发展理念纳入公约行动,呼吁缔约国建立各自国家的支持性政策,建立跨国支持性贸易政策和服务,提升全球广泛的保护地友好理念,推动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让保护地周边的友好发展成为全社会支持的行动。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张思远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张思远,介绍了中华保护地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展望。中华保护地的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遗迹,保护对象有动植物、生态系统、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鼓励并支持志愿者、民间组织及社区加入。同时,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探讨了中华保护地与保护地友好体系的目标一致性和合作潜力。
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鑫海
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鑫海,从生态、生活、生产的角度,介绍了“三生”共赢与自然保护地规划。指出在环境问题上普遍存在学术研究方向性错误,以及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危机带来也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从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三方面,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和谐发展,共生共赢。另外,王鑫海从保护地周边相关产业的免税政策、生态效益的认可、受益者付费、污染者治理方面,强调了财富分配模式的待优化。最后,王鑫海强调保护地周边可以成为一个适合环境生产、人口生产的区域,物质生产以土特产及相关加工业、文创产业为主。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周忠发教授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周忠发教授,从保护地的保护与做法、主体功能定位、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荔波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四方面,作了保护地主体功能定位与产业准入探讨。强调了贵州的重点任务主要集中在开展生态脱贫制度创新试验、开展生态旅游发展制度创新试验两方面:健全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机制,完善生态建设脱贫攻坚机制,完善资产收益脱贫攻坚机制;建立生态旅游开发保护统筹机制,建立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机制。
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
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冉景丞,主要从中国自然保护区的诞生背景、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贵州的自然保护建设等几方面介绍了社区发展在自然保护区中的作用。指出了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贵州自然保护区的困境与威胁。困境主要集中在体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人才缺乏、工作环境恶劣留不住人、保护区工作人员与社区对自然保护区的认同感差这几点上。而威胁主要来自于分配不公。自然保护区的威胁不是来自于生态系统内部,而是来自于外部和社区。社区既是生态的破坏者又是生态保护的贡献者,让贡献者受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此外,冉景丞通过多个案例,介绍了社区发展促进保护区管理的实践情况,指出社区发展的方向应从生态产品的培育与认证、生态旅游的开展、生态公民培育上着手,以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海南省五指山市毛纳村第一书记秦存平
海南省五指山市毛纳村第一书记秦存平,介绍了地方政府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中的影响力。通过本村实际案例介绍,秦书记指出部分地方政府自然保护地生态环保意识有待加强,制定政策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对环境的影响,精准扶贫应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地方政府特别是林业执法部门面对问题应正向处理与保护地周边的村民关系。在地方政府管理上,基层官员的环保教育同样重要,应把“保护”作为自然保护地周边村庄的根本政策,公共政策应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地的特殊性。
耕读大学沈亦可
耕读大学沈亦可,分享了保护地乡村的零废弃与循环再生实践经验,主要从水安全、粮食安全、垃圾分类、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分析,指出工业文明是全废弃、高污染、高能耗肆孽的根源,呼吁应从道、法层面开启乡村零废弃的民众动员,推广零废弃、零污染、零消耗的传统文化理念。而挑战三“零”的难点主要在于人的问题、资金问题、场地问题、制度保障、确立信念、建立循环体系、推广方案方面。沈亦可老师总结到,解决废弃物问题应坚持这样几项原则:干部带头,人人参与,责任到人,奖惩严明;源头减量,分类收集,循环利用;不断减少集中焚烧量,杜绝废弃物填埋、分散焚烧;废弃物处置费用收支,公平合理、公开透明;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循序渐进,分步到位。
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测绘事业部总监张强
北京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测绘事业部总监张强,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与大家做了交流分享。重点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从技术思路、监测内容、遥感数据获取、影像处理、相关业务数据空间化处理、信息提取、信息系统建设多方面,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做了系统介绍。指出遥感监测具有获取信息受限制条件少、可测量大范围数据、可获取的信息量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特点等优势,监测的目标是摸清人类活动“家底”, 及时发现新增违规人类活动,掌握违规人类活动整治恢复的进度。
下午,会议围绕保护地生态产品的开发模式展开。世界自然基金会成都办公室何欣主持会议。
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任晓冬教授
贵州师范大学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任晓冬教授,从科学与艺术跨界融合角度,与大家探讨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指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生态产品从偏远的乡村生产者到城市的消费者,距离遥远;由于生活背景和拥有知识体系不同,导致乡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之间相互不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不能完整地、公平地实现。任晓冬教授结合蜡染、茶叶、丝巾等实际生态或文创产品案例,强调生态产品发展要从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三方面提炼价值,进行产品识别。同时,任教授对产品的宣传推广方式做了经验分享。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晟之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晟之,从社区共管历史、社区共管困境、新时代要求等方面,就新时代社区共管的新探索与大家做了交流探讨。社区共管是破除自然保护地二元结构式管理的重要手段,要从生物多样性、社区公共性、集体保护行动等方面探索,形成社区共管良性循环。社区共管要强调保护人和保护区域边界清晰,保护目标和保护手段明确且有机联系,并具有合理的资源支持。在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下,李老师对社区共管有这样几点反思:应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自然灾害,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待市场价格波动,从体制改革的视角理解政策波动;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尊重小农对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和选择;提供“后台性支持”,鼓励自主小规模探索。具体一点说,就是要建立面向周边社区普通群众的双向信息交流平台,解决保护区与社区普通群众相互之间不能沟通的“痛点”,满足小农对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政策变动的信息渴求,提高保护区的影响力等。
全球保护地友好体系全球联络官员缪若琳
全球保护地友好体系全球联络官员缪若琳,主要从野生动物友好企业网络、雨林联盟、FairWild、人与生物圈区域品牌四个国际认证体系,详细介绍了国际保护地友好产品认证体系的认证流程、标准,及其所做的友好产品案例,并总结了国际认证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这样几点:对于产品的环境影响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大多要求公平贸易,提高工人和当地社区的福祉;鼓励长期规划和监测;扩展市场机会。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廖凌云博士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廖凌云博士,基于保护与发展矛盾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享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究。针对武夷山而言,矛盾主要体现在山上茶林之争,山下人地矛盾。茶林矛盾的成因,在于茶园建设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影响。茶林矛盾空间分布的差异,在于社区基础条件差异,以及原有自然保护地的社区发展政策差异。
珠峰雪豹中心主任、全球保护地友好体系拱子凌
珠峰雪豹中心主任、全球保护地友好体系拱子凌,通过基于社区的亚洲象保护项目和珠峰雪豹保护项目,以及项目发展的自然资源利用型、文化资源利用型的友好产品,分享了保护视角下的社区产业发展经验,包括发展机制的探索与建立、评估与引导等。同时,拱子凌针对社区发展做了反思,主要聚焦在针对某些特定保护地,社区产业发展的成功是否真正有利于自然保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博士生张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博士生张引,从社区共管的类型划分框架、社区共管的类型分析方面,分享了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分类研究,并阐述了其研究结论。张引提到社区共管的短期目标和驱动力是其类型划分的核心依据,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社区共管可分为主动保护型、被动保护型、主动利用性、被动利用型,并对四种类型的共管目标、共管主体、共管客体、共管条件、共管形式与内容以及潜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根据社区共管的类型,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措施;加强社区共管的法律、制度建设和资金保;坚持以循序渐进、社区主体、集体行动、典型示范为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工作的四项原则。
云南大学研究员蔡葵
云南大学研究员蔡葵,从社区的重要性、社区参与瓶颈等角度,与大家探讨交流了保护地友好发展的社区参与。社区乡土知识是保护地友好发展的重要基础,社区是保护地友好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来源,是保护地生态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保护地友好发展的社区参与瓶颈主要集中在:社区生计与保护的冲突,包括权属冲突、资源利用冲突、生产方式的技术更新与保护的冲突、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保护地友好产品价值链建立的困难;社区组织的薄弱;社区人力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外部认识的偏差与支持的匮乏。蔡葵强调,保护地友好的社区发展,要多路径综合发展,科学手段与乡土知识结合,建立社区主导的发展模式。
现场互动
下午,与会者与每一位发言人都进行了现场互动,从所关注问题的不同角度,或请教或探讨,进行了高效的双向交流。针对社区共管热点话题,解焱博士补充到,社区共管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明确保护地管理机构必须肩负起协调社区以缓解威胁的责任。二是坚持这样的工作方法即想尽各种办法做好社区协调工作,直到达成目标。保护管理,实际就是做好人的工作。
会议的第一天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12月7日,会议将围绕世界自然遗产地及周边友好发展,以及友好产品的运作和管理继续展开交流探讨。
保护地及周边的友好发展,即为了缓解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发展对保护地的影响,积极推动对自然保护地保护目标友好的发展方式。建立和维持友好型的发展,必须要得到来自保护地管理机构、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我们要把自然保护地周边作为特殊的经济带,安排相关的政策、管理和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实现生态保护的价值,形成当地社区以及全社会对自然保护地的支持系统。这也是本次会议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保护地友好驿站”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KCXQWqhCGaWNodfJ2K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