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绿资酷
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库 > 组织发展
劲草伙伴如何与导师进行有效沟通
813

时间201792620:00-22:00

地点:劲草伙伴·生生不息微信群

主题:劲草新伙伴如何面对与导师沟通过程中产生的困惑、疑虑?

分享人: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2015届劲草伙伴)主任宋慧

主要受众:第一年加入劲草的劲草新伙伴负责人

主持:李大君



主题分享纪要

 

在接到这个题目时,我也跟大君反馈过,其实劲草群里有比我跟导师合作更好的伙伴,那既然选上了我,可能也就是因为我不是与导师一开始合作就很顺溜的伙伴。那么,我就抛砖引玉,希望也有其他伙伴给予分享和补充。


所以,我今天不是分享我与导师之间的合作多么好,更多地是把两年来的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中间其实还经过了很多挫折和磨合,才到了现在的状况。

我先介绍一下我2015年进入劲草后,最后配对成功的导师吧


爱芬最初的导师配置是这样的:有三名企业家导师和两名公益导师,责任导师是上海的叶宇宏叶总,还有王瑛老师和张朝辉老师。公益导师这边有李冰老师和吴逢时老师。现在导师也有了一些变化,稍后会讲。


相信从我那届开始,进来的伙伴都会经过王瑛老师三元工具的梳理。我们当时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沟通和梳理的过程,大家对爱芬现在做的社区垃圾分类的评价也是很不错的,觉得爱芬有希望成为一个平台型的机构。当时,我们听了导师的评价之后,也是非常振奋。接下来,也有一些导师帮忙对接资源,非常热情地帮爱芬做一些接洽工作。


    大概经过了一个多月,对接资源的导师群就一下子增加了很多人,这些人除了最初匹配的劲草导师外,还有跟我们业务相关对接进来的人,还有SEE上海中心的企业家,总共33个人。33个人里面,有8位是劲草工作组和爱芬的人员,其余的都是导师和导师拉进来的资源,我们也统称之为导师吧。


除了这个群,我们还进了另外一个群。另外一个群干什么呢?就是王瑛老师帮我们做了一个战略梳理的讨论群,那个群也有30个人,有一部分是导师,有一部分是爱芬理事和监事。2015年整个七月和八月,我们用了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做战略梳理。


大家可以想一下,两个群都非常活跃的话,我们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在这方面,还要经过两个月的工作沟通,在导师的建议下将爱芬模式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做成一个模式。跟互联网结合这事情我们很早就在想,因为现在一想到什么事情肯定是要与互联网结合的。而且也只有与互联网相结合,才能够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但那时候具体怎么做,其实我没有想清楚,也没有这么大的资源。那有了导师的支持,当时就有导师提出来要做APP,要做的话就得要去找资源。而且,当中还有几次见面的讨论,当时see的监事长就是现在的SEE会长钱晓华和秘书长王利民,也到我们办公室来参与过讨论会。可以说,我们那时候的导师支持阵容非常强大。


但到了正式对接资源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和其他一些意见。当时,我们向SEE上海中心申请了100万支持,而且还计划是每年获得一百万的支持。然后,在沟通的过程中,群里面这么多的人,导师之间产生了一些分歧,他们对做成什么样子,APP还是微信,还是其他形式,有不小的分歧。分歧的时间挺长的,从20159月持续到10月。我们自己不断想,如何说服上海中心支持我们,怎么样使导师们有个一致的方向。我自己当时也在想,爱芬到底想要什么?战略梳理的方向是我们想要达成的方向,但如何达成,我们不断听着不同导师的意见,甚至是在被拉着前行。但到了201510月底,这个项目还是没有确定下来,当时我自己也有些混乱了,怎么会是这样子?已经有很多导师支持了,为什么还是如此混乱?于是,我就选择了冷静一段时间。我自己也在反思,导师,包括对接进来的导师,来到我们这里,为什么会来?导师有自己的偏好和风格,甚至带有自己的目的,有的是希望爱芬成长更好,有的是希望与自己的企业有对接,有的希望成为SEE的公募产品,因为那年SEE刚刚获得公募资质。面对这么多的想法和目的,我们团队讨论了半个月到一个月,团队内部也不断有质疑和矛盾出来。后来,我们反思后觉得导师不是用来帮我们定方向和定决策的,方向和决策还是爱芬团队自己来制定,导师是来帮助爱芬实现我们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的。此后,直到现在,我们都坚定地这样认为。把这个事情想明白之后,就继续去沟通了,也梳理了一下那个100万的项目里面最重要、最亟待解决的事情。然后,通过导师继续与SEE上海中心协商。最终的结论是,就爱芬已有的社区垃圾分类经验,形成具体的内容,包括视频、图文等,将展示爱芬的工作成果作为项目最重要的目标来去申请,当然资金也进行了一些调整,符合双方的预期。这些项目成就归纳总结出来之后,未来也可以放到互联网上,为与互联网结合做传播做好基础工作。这样经过非常多的沟通和调整,大概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直到2016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才把项目最终确定了下来。


项目确认以后,更多时间放在项目执行方面,最终是40多万的金额。在执行过程中,项目的一些关键节点,我们也会邀请导师参与。从2016年到今年,我们的导师也有了一些调整,包括我的公益导师从李冰老师换成了卢迎迎导师。然后,还有之前那个最大的群里被拉进来的导师,TA会自然地淡出或不说话了,对这个议题就不那么关注了。这就像人们经常说得,最后留下来的都是真爱吧,我们会继续保持长期沟通。吴逢时老师虽然每年见面不多,但她本身专业就是与环境政治学相关的,所以会给到一些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包括个人成长方面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另外,还有张朝晖老师,他虽然只来过上海一次,但他在湖南也会对接一些资源给我们,帮助我们把一些经验输出到湖南。


最后做一下总结,快三年了,我自己在与导师交流过程中摸索和磨合,我们机构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各种资源也得到了有效的匹配。一开始,当特别多的人涌过来、很多资源涌过来的时候,我们自己未必真的能接得住,还是要把自己要做的事情想清楚,然后导师才有力可使,才可以把力使到点子上。到了这个阶段,我们与导师的关系和沟通就真的可以了。

 

线上互动环节:

宋慧:关于“导师”这个名字,很多人包括我,有时候会觉得他们比我们劲草伙伴高一等。其实,就像2017年劲草年会上,沈黎平所说的,我们与导师至少是平等的,并且我们给了这些导师参与到公益事业的机会,这也许是个互相学习、互相成长甚至互相怼的过程。对了,分享过程中,漏了蛮重要的内容:工作组、工作组、工作组,遇到问题还是要找工作组,去麻烦他们。


张玲玲(宝贝爱蓝天):遇上不活跃的导师,有什么办法吗?


宋慧:对于不活跃的导师,你如果觉得需要TA,就主动些或者让责任导师去做工作,我们的责任导师是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的。如果实在觉得对不上眼,沟通一段时间还是吃力、不舒服,那就换吧。跟谈恋爱差不多吧,哈哈哈,实在不成,就换导师。


张玲玲:能请工作组让不活跃的导师一定程度上承包责任制吗?总要选一样活儿,出点力气。


宋慧:也会有那种特别热情,盯着你,让你压力倍增的。还有,企业家导师们都是挺有主见的,一方面会给我们压力,另一方面而言,说服他们也是锻炼自己的机会。


张玲玲:我们怎么知道导师的专长?特别是不活跃的导师。


宋慧:如果住的近,找个时间单独拜访,聊一下,互相了解一下,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情况、状态、需求。有的导师可能真的无法在业务上给支持的,但可能会在个人成长上给到些意见和帮助。我记得以前绿色潇湘的戴晓艳有个导师就是帮助她在个人礼仪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导师们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也挺微妙的,人多的时候有些话不方便说。单独沟通也许能有效。


危骞(朱雀会):我一直以为宋慧是女的……


宋慧:今天的额外收获,让你搞清楚了我的性别。


宋慧:我就我刚才所讲,归纳几个要点:1. 有自己明确的方向(也许一开始表达的不会很清楚、很明确,经过战略梳理能出来一个统一的表达),自己会坚定不移的持续走下去,实现目标。劲草导师是来支持你更快地达成这个目标的,所有大方向的决定、决策还是得自己和自己团队的人来定(当然导师成为你理事会成员了,那就更亲密了)。2. 导师既然有勇气报名了当导师,那肯定就已经决心要拿出时间、精力来。不要怕打扰他们,找就好了(我有时候也会怕打扰他们),一直联系不上的就找工作组协调吧。3. 任何关系都需要时间磨合,跟我做的垃圾分类一样,资源放错了地方就是垃圾,导师放错了位置,也有可能有害吧。现在导师的人数都比我们那时候丰富多了,伙伴们不要手软,好好挑,现在是伙伴方市场。


阎璐(云山保护):因为我是那种怕麻烦人的,一般没有特别明确的需求不会去找导师。同时也的确是企业家导师里面,一半都没见过,不知道他们擅长的领域。


李大君(劲草工作组):这也是提给我们工作组的问题,我们帮忙摸清导师擅长的领域,给予伙伴精细化反馈。另外建议伙伴也可以单独跟不熟悉的导师私聊一下,这样更有利于拉进相互的了解,不要把导师看得太高大上,这样反而会影响了我们的沟通。导师进来就是要服务伙伴成长的,天经地义。


宋慧:这的确是个问题,工作组如果能设立一些机制,也许有利于我们度过初期。就跟交女朋友一开始牵手时不尴尬,也是特别不容易的,媒人要出来制造机会和氛围嘛。


阎璐:我不太会跟陌生人聊天,尤其考虑到毕竟导师也是很忙,漫无目的地聊啥呢。我其实在多次项目活动前都单独邀请过导师,希望通过实地走访了解我们做的工作,但迄今效果不明显。


吴昊亮(劲草工作组):嗯,问题确实要具体。其实有的导师也说过,伙伴不来找我,只能理解为没问题。


阎璐:肯定有积极的导师,但毕竟云山导师群里有十多位导师,去过的仅有两位而已。我其实并不是抱怨,也没有对导师期望多高,只是今天听了分享也顺便表达一下。


刘毅(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阎璐,你要那么多导师干吗?


阎璐:试问作为一个劲草新人,在年会前几乎不认识任何一位导师,互选的时候有很多导师选了云山,那个时候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刘毅:你就想想你要花多少精力跟这么多导师沟通呢?如果全部导师都积极,对你和机构会是好事么?要是我,至少请工作组跟导师沟通,去掉一半。


宋慧:支持刘毅观点,有两个导师特别积极,就挺合适的了。


阎璐:我倒不介意花时间沟通,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个小众领域,本来就是希望通过沟通让更多人了解,不管是导师还是普通公众。


邓梦璇(福建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导师给的压力太大了,我就是被生生赶回去加班的那一类。


邓青(行澈荆楚):感觉非责任企业家导师的积极性不怎么高,或许他们有自己的事业。


张玲玲:我不怕导师积极,很想体验一下。


李大君:责任导师是要统筹协调陪伴导师,不能自己累得生疼,可以让责任导师多协调,我们的责任导师还是对伙伴尽心尽力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36号碧兴园2号楼1606室
邮编:100088
邮箱:comm@hyi.org.cn
在以下平台关注我们
合一绿学院 ©2017
技术支持:溪泽源 | 京ICP备170539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