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绿资酷
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观察 > 环保要闻
中华鲎被提升至“濒危”等级,但还有人在抓它煲汤
1173

中华鲎,“濒危”了。


今年3月,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里,中华鲎的等级从原本的数据缺乏(DD),更新为濒危(EN)。这意味着“在可预见的不久将来,其野生状态下灭绝的概率高”。


曾经遍布中国南方沿海的中华鲎,怎么走到了“濒危”的境地?



比恐龙还“老”的活化石


鲎(读[hòu])是一种古老的海洋动物,4亿50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比恐龙的历史还要久远。不同的是,恐龙早已灭绝,而鲎顽强地经受住了多次物种大灭绝的考验,繁衍至今。


几亿年来,鲎的外形没有太大变化。头胸甲略呈马蹄形,腹部呈六角形两侧有棘刺,尾部是一根长长的尾剑。



图:一对中华鲎  林吴颖拍摄©美境自然


全世界目前有4种鲎,分别是美洲鲎,圆尾鲎,南方鲎,中华鲎。


中华鲎是全世界最大的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曾分布着数量巨大的野生中华鲎种群。每年夏天,成年鲎会纷纷结对到沙滩上产卵,幼鲎长大之后会慢慢游回海里,在海底真正的长大。


鲎对环境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当温度太低或太高时,鲎会钻进泥沙或者水底以缓解温度对它的伤害。独特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让鲎在历史长河中安全度过了一次次生存危机。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华鲎的命运发生了大转折。


为医学献身


鲎的血液很神奇,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它体内没有含红色铁离子的血红蛋白,而是富含铜离子的血蓝蛋白。


更神奇的是,鲎血的变形细胞中含有凝固蛋白原,遇到细菌内毒素会发生反应。鲎血制剂被用于快速检测药品和医疗用品是否被细菌污染,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今天,我们到医院抽的每一管血、注射的每一剂疫苗或药物,都得益于鲎试剂的“保驾护航”。


图:提取鲎的血液


90年代,鲎试剂引入中国,鲎试剂厂大量涌现。市场对鲎血的巨大需求催生了对中华鲎的大量捕捞。


鲎在取完血之后,一般来说根据美国的标准,会把它放回海里。但在中国,那些没有在采血过程中死亡的中华鲎,又作为食物被卖到市场,将鲎壳作为几丁质原料卖给工厂、将鲎的尸体用于堆肥……


图:北海的鲎私宰场  梦马拍摄 ©美境自然


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被看作是鲎在中国最后的避难所。阿拉善SEE劲草伙伴美境自然科学保护团队分析历史数据发现:北部湾一带的中华鲎种群数量在近30年间下降了90%以上;又通过五年的调查发现,鲎的数量依然每年在锐减,命运岌岌可危。


鲎,快被吃没了


事实上,鲎被作为食物古已有之。文献里记载:沿海人民“偶食鲎”。但并不是人们常规的饮食习惯。


现在就不一样了,鲎的食用形成了一个不健康、没有规范的全民市场。由于资源越来越稀缺,中华鲎在餐饮市场反而更受欢迎,价格飙升。


图:被捕捞的鲎


图:餐厅里的鲎  ©美境自然


尽管中华鲎被广西、广东、福建列为重点保护动物,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杀、收购、加工携带。但翻开新闻,倒卖、捕杀中华鲎的消息依然层出不穷。


市场上甚至还有人在推销鲎的各种“食补”功能,比如“催奶通乳”、“清热解毒”之类的。



除了食用,人类其它活动也对中华鲎造成巨大影响。比如滩涂的开发、红树林的破坏、填海造陆等,让鲎失去了赖以生息的栖息地。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所以想要依靠人工手段进行养殖非常困难。


图:垃圾堆里翻找出的中国鲎  杨金龙拍摄 ©美境自然


如今,中华鲎被评定为濒危(EN)物种,将会加强全世界对鲎类的关注,促进鲎类的科学研究和保护。而等级评估只是保护的开始,未来还需要持续的监测和研究、推动政策法规的完善。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拒绝购买、食用中华鲎,应当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自觉。


“每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是人类走向孤独的脚步。”我们别做空前绝鲎的一代人。


*本文部分文字图片资料来自“美境自然”(公众号:BRC-GX)。美境自然(全称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是广西最具影响力的自然保护组织,通过提高当地人的保护能力和促进公众参与来保护桂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和北部湾滨海生态系统。2015年,美境自然成为阿拉善SEE“劲草同行”项目伙伴。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阿拉善SEE公益机构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JIdOnJSQ3wT0QP3a3-hKg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36号碧兴园2号楼1606室
邮编:100088
邮箱:comm@hyi.org.cn
在以下平台关注我们
合一绿学院 ©2017
技术支持:溪泽源 | 京ICP备170539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