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绿资酷
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动态
汤蓓佳:一天一个任务,向垃圾发起挑战
3553


汤蓓佳,GoZeroWaste (零活实验室)平台的创始人


一个湿厕纸包装、一个茶包包装盒、一张星巴克小票、 一个辣椒酱瓶外的包装膜、一个卷纸内芯、一个护肤品塑料小瓶,还有一个宠物狗驱虫药包装,老汤从帆布袋里把这几件东西一样一样地掏出来。这是她一周以来产生的垃圾,加上寄来帆布袋的快递包装,一共八件。


显然,老汤成功完成了这场名为“7-Day WasteLESS(一周不浪费的生活)”的公益挑战,而这要归功于她长期以来的零垃圾实践所养成的习惯。


老汤原名汤蓓佳,GoZeroWaste (零活实验室)平台的创始人,从 2016 年 9 月开始实践零垃圾的生活方式。如今,上千个来自全国 15 个城市的人成为零活实验室的志愿者,和老汤一起以轻松、时尚的方式尝试减少垃圾生产,践行环保理念。



迈出“零垃圾”第一步


2016 年 9 月,老汤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这个纽约女孩火遍全球,两年内仅仅制造了一小罐垃圾》的文章。点开阅读之前,她在心里翻了个白眼:肯定又是个标题党!就像各种宣扬田园生活美好的文案一样,道理没错,但毕竟离现实生活太遥远,看一看也就过去了。


这篇文章也是如此:一个名为Lauren Singer的年轻纽约姑娘,通过Zero Waste零垃圾的生活方式,两年只产生了一小罐垃圾。“好棒哦,可是我肯定做不到。”在老汤看来,毕竟 Lauren Singer 生活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更健全的美国,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市政设施都不一样,很难做到像她这样。


这篇在后来反复被老汤提及的文章,一开始并未在她心里惊起什么波澜。第二天,老汤继续如常上班,唯一的不同在于给当日产生的垃圾拍了几张照片:中午在公司点的外卖、下班买菜留下的塑料袋以及领完快递留下的包装盒。


晚上坐在沙发上,老汤翻看起这几张照片,又想起了昨天看的那篇文章。自己一天生产的垃圾竟然比别人两年的垃圾还要多,为什么差距如此大?这个差距真的只是源于社会形态和市政设施吗?老汤一一回想自己之前每天产生的垃圾种类,明白过来她们之间的差距更多地是来自生活习惯的差异。



自那以后,老汤决定每天做一点小小的改变:出门购物前带上布袋、买咖啡时自带水杯、 尽量自己做便当而不是点外卖,参加当地的农夫市集和二手物品市集……在她看来,原本无聊、苦闷的环保行动被零垃圾这个理念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任务。每天改变一个习惯犹如升级打怪一样,“我才发现环保可以这么好玩!”


在改变的过程中,老汤也大量查阅资料、参考国外零垃圾实践的经验。零垃圾,也叫做“零废弃”、 “零浪费”,从字面上来看,绝对的零垃圾就是指把要填埋或焚烧的垃圾量降到零。但老汤认为这是理想的状态,即使做不到绝对的零,也可从一些点滴的尝试开始做起。


零垃圾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公众号分享自己实践心得带来的 15 个人的小社群开始,参与到零垃圾实践中的人越来越多,老汤投入到零垃圾实践中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不够用。相比于日复一日、感觉不到任何收获的工作,她发现自己在运营零垃圾生活这个平台时才有真正的激情。


2017 年 8 月,老汤向老板递上辞呈,决心全职运营零活实验室这个平台。当时,她完全不了解这个领域的情况,也不确定接下来靠什么维持生计,对这个平台更没有详细的规划。“回想起来,可能是有点冲动吧!但我当时就是想全力做这个事情!”老汤笑笑,虽然当时什么也不懂,但也一步步走到了现在。


老汤介绍道,零活实验室现在一共有 4 个全国微信群,其中三个群已经满 500 人;另外,15 个城市的小分队分别有自己的群组,发展较好的青岛群有超过 300 人,刚刚起步的沈阳群也已有近 100 人。


在老汤看来,中国人并不缺乏环保的理念,缺的是实践。她想做的,正是以一个个容易操作的小习惯、一个个有吸引力的小挑战,填补理念与行动之间的空白。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迈出第一步?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零垃圾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汤从个人经验开始反思,并策划了一份《21 天零垃圾生活养成手册》,将环保拆解成一天一个的小任务,在 21 天内慢慢改变生活习惯。第一天,写一篇“垃圾日记”;第二天,带上自己的购物袋;第三天,十分钟快手断舍离……


上千人跟着老汤这份手册,开启了零垃圾生活,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不尽相同。



去年三月开始零垃圾实践的萱萱当时还只是一个高三的学生。在豆瓣上,老汤的每篇文章她都会评论,老汤分享的每一个零垃圾小方法她都试了个遍,偶尔还会私信交流心得,久而久之两人也就成了朋友。甚至在高考的前几天,萱萱还在和老汤讨论怎么用无患子洗衣粉。“零垃圾很解压!”在高三紧张的生活里,零垃圾实践给萱萱带来了很大改变:21天零垃圾挑战、DIY 牙膏或无患子洗衣液等小尝试,让她在题海之外,找到了极大的成就感。


除了学生,妈妈们也是零垃圾实践的主力军,带着三岁半的儿子一起开始零垃圾生活的琛猫就是其中之一。自从当了妈妈后,琛猫对环境、空气质量、健康这类话题变得很敏感。雾霾、水污染、食品安全……日趋恶化的环境问题让她越来越担心,“真不敢想象,再过几十年,留给孩子们的将是一个怎样的地球!”为了让儿子看到自己童年记忆中的蓝天,琛猫和父母、老公还有儿子一起尝试做出改变。用手帕代替餐巾纸、出门自备餐具、带孩子阅读环保绘本,参与二手玩具交换活动……琛猫希望,自己家的环保意识能够在耳濡目染中一代接一代地传承。


偶尔“破功”没关系,轻松好玩才可持续


曾经形成一股风尚的“断舍离”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观念,但也引起了一味地跟风,甚至将其作为贫穷懒惰的借口。老汤也担心零垃圾生活的理念被错误解读,她时常在微信群内提醒刚刚加入的新人,不要刻意地追求极致。若为了零的目标而丧失了生活的乐趣或给自己造成负担,则是违背了零垃圾实践的初衷。



从2016 年到现在,老汤的零垃圾实践已有两年。如今,她还常常与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兴趣的人分享自己“破功”的时刻:有时还是会猝不及防地被菜贩塞过来一两个塑料袋,偶尔还是会享受购物的快感。说这些,老汤是希望刚刚抬脚准备迈出第一步的人,不要对“零垃圾”心生畏惧、产生压力。没有必要一定得达到某种标准,一旦觉得这件事情辛苦,就很难可持续地做下去了。


“零活实验室的关注点不在于推动政策改变或造成大的影响,而在于普通人能够做些什么。” 细致精准的聚焦,让 19 个微信群保持着高活跃度和黏性。因零垃圾生活而聚集在一起的他们,非常热衷于和彼此分享心得或经验:环保的护肤小方法推荐、好用的堆肥桶分享、同城环保活动召集……几近满员的微信群热度一直高涨。


除此之外,零活实验室还时常举办纪录片放映会、 时尚再生派对、零垃圾野餐、胶囊衣橱、7天不叫外卖等各种公益挑战。这些趣味活动吸引来大批年轻人,也悄悄地将环保的种子埋进更多人心底。


在 7 天不叫外卖的挑战中,48 个人两两结队互相监督。最终,除了忘记打卡的两个成员,其余人全部挑战成功,每餐平均少用一个塑料袋、一个外卖餐盒、一张餐巾纸、一双一次性筷子。换算下来,至少减少了 4032 个外卖包装的浪费,减少了 4023 次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原本因为好奇而参与其中的挑战者,在7天的实践里直观地感受到改变的力量。



除了好玩,零垃圾还是个时尚的事儿。老汤将极简主义的审美、二手古着交换等年轻人圈子里的流行风潮与零垃圾结合,一改平日里大众对环保的沉闷印象。将多余的物品整理出来与人交换,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物资浪费,更是对自己精神上的梳理、进行了一场心灵清洁。


在践行零垃圾生活方式的过程中,老汤的心态也越来越平和。回想起一年前辞职时,老板曾问她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当时的她没有答上来,如今的她也仍在慢慢探索。目前,部分收费活动、环保物品售卖等能获得微小的盈利,但远远无法涵盖项目的支出。个人的差旅费、活动场地费、运维成本,项目虽只有她一个全职,但花钱的地方也不少。


老汤翻看了很多同类项目,发现大多数都是以公益的形式在做零垃圾实践。但她不想这样,她希望能以社会企业的形式去做好零活实验室。“通过商业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这才是我想做的事情。”在社群扩大的同时,老汤也一直在探索项目的商业模式,“能够实现自我造血,才是更高效的方式。”


2018 年 5 月至 8 月,创绿家现场评审在全国 15 个阿拉善 SEE 项目中心展开。老汤也在现场和几位老师聊到商业模式的问题,其中给企业提供零垃圾咨询服务这一点被认为是可行的。“目前很多企业对零垃圾生活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或许可以尝试为其付费咨询服务”,接下来老汤会尝试与一些企业建立联系,寻找新的突破点,也让更多人因零活实验室这一平台迈出环保的第一步。


由汤蓓佳创立的GoZeroWaste (零活实验室)平台是第八季创绿家伙伴,获得阿拉善SEE基金会155,320元资金资助。


“创绿家计划”首倡环保公益领域“天使资助”理念,旨在发掘和培育中国环保公益领域新生力量,协助那些关心环境和家园的创业团队更为成功地度过创业阶段,从而推动环保公益的行业生态更加健康、多元,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环境保护目标。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 创绿家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y7tEeFcRvD9Z2gPOiy7xg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36号碧兴园2号楼1606室
邮编:100088
邮箱:comm@hyi.org.cn
在以下平台关注我们
合一绿学院 ©2017
技术支持:溪泽源 | 京ICP备170539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