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绿资酷
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公益研究 > 案例故事
老司机带带我 | 到天池去 到心灵最需要的地方去
788

11月底,我们招募了数名科学志愿者前往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助我们的发际线团队在火烧迹地做了一些监测与收集的工作,据说在老司机们的带领下,几名志愿者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几天,感悟相当深刻。


多年前在一次漫长的自行车旅行中,我曾经用车轮穿越滇西北地区。在沿着怒江从六库出发到达气候、地形和路况都更加艰苦而多变的青藏高原之前,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用氤氲的雾、浓郁的绿色、夕阳中含情脉脉的山脉与河流、多样化的生态和文化给了我无尽的温暖。


沙溪古镇到漾濞县的县乡道公路边


此次云龙天池科学志愿者活动,对于我个人来说,将西南山区和高原探索的地图又补全了一块。这种探索不再是孤独的长途旅行,而是与各个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性格各异的伙伴们共同协作完成一件事情,学习和了解各种知识。并不具备地质、动植物和林业等相关学科知识背景的我,体验到了一种不太一样的幸福。


志愿者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在火烧迹地做植被样方监测工作


理解本次项目工作的背景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我们志愿者的工作任务非常明确,就是火烧迹地的日常植样方监测与样线鸟类监测。在30米见方的样方内对人工种植的云南松、旱冬瓜以及栓皮栎进行地毯式测量,主要是用皮尺测量高度和用游标卡尺测量直径。并且统计十株自然生长的云南松的数据,再数出样地内所有自然生长的云南松数量。


虽然是很好理解和进行作业的工作,但是实际考虑到这块样地的陡峭程度,我们的工作就变得非常艰巨。尤其是大家缺乏在没有路却异常陡峭的山坡上下坡的经验,在这样的样方上作业时,简单的工作就变得非常困难。


站在什么地方,测量从哪个位置开始,对于高矮不一的树叶到底要如何取值,如何根据样方地形选择最省力的测量路线,如何避免重复测量和记数,都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经验。我们亲眼看到了自然生长了几年的松树仍然十分幼小,栓皮栎就像一棵野草一样脆弱,漫山遍野都能看到还没清理干净的已经烧成黑炭的枯枝,想象着山火烧林的路线......此时真正理解森林的生长是多么的不易。


而正是由于这样陡峭的坡度,山上的土壤流失地更多,自然恢复山林的速度非常慢,所以才需要我们进行这样的人工针叶和阔叶混栽种植与监测的工作。我猜想,在植被本来如此丰富的地方进行人工种植这种项目本来也不是很多,所以我们项目的方法与方案在很多方面也是进行一种探索和研究工作。


一天的辛苦劳动结束后,

一起秀出从烧成木炭的枯树上粘到的满手炭黑。


在植被监测的空闲时间,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学习观察植物。之前我对于各种不同品种的杜鹃一直脸盲,杨同学告诉我这种植物很有侵略性,和松树算是伴生;柴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这附近土地上常见的草木,比如帽斗栎,黄毛草莓,南烛,火龙草,瑞香狼毒,密毛蕨,乌鸦果等等植物,更多的还要我们自己去发现了。


漫山遍野的帽斗栎


鸟类监测的工作和观鸟活动让我的自然体验增加了以前没有过的听觉维度。山林中各种鸟叫声此起彼伏,带队的王老师根据声音判断鸟的种类、方向和数量,以及根据鸟类习性判断鸟在什么树上,有观鸟爱好的队员们在见到鸟飞的第一时间就能敏锐捕捉到鸟类的特性,而我们几个还没入门的,虽然不太能够快速看清鸟类的特征,但活动让观鸟知识为零的我获得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思路。


云龙天池基地附近的鸬鹚,从早到晚都一动不动地站在树上等着抓水里的鱼并且把羽毛晒干。


第二天任务快结束时,我和凌同学、张同学自由登顶到达到样地所在山的最高处,来到位于山脊的自然保护区边界,望着对面山脉顶上风力发电站的风车,看到了没有被火烧过的山坳处以及火烧迹地背后的森林潮湿而神秘的样子,躺在金黄色的针叶地毯上,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横断山脉地区地形的奇特和险峻。


火烧迹地上方的山脊小径,最高处海拔约3152米,从山下公路开始累计爬升大约665米。


两天的监测任务结束后,我们充当起云龙天池的首批自然讲解体验员,和以前经历过的讲解不同,我们的讲解员是本地护林员阿天和阿三,虽然他们面对人群和镜头还有些羞涩,说话也比较口语化,但却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生长的土地与生灵,对于这里的一切植物和动物的脾性那么熟悉,有如老友一般。


我们体验的环天池徒步路线都是没有铺装的林间小径,线路连接处的木桥也是用当地人的方式。而三天的活动中,有学术背景的伙伴们也给了我对于尺度更清晰的概念,介绍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与实验区和滇金丝猴栖息地廊道建设以及国家公园试点的基本现状等情况。这些让作为普通的徒步和自行车爱好者的我,对于我们未来具有现代观念的徒步旅行、深度旅行、自然体验与山地运动的相关服务建设充满了信心。


环天池自然体验路线,沿路都是高大的云南松和华山松,

高低错落的湖畔森林。


感谢本次活动带队的发际线团队。虽然我指出的可能是一些简单的科研工作的细节,但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亲自出力去实践,恐怕这些简单的事情也并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出发去保护区之前,我一直问自己什么是自然保护,而回到城市,我用更多的问题去回答它。


在各行各业高度分工和专业化的今天,了解比评判更重要,倾听比表达更难得。


云龙天池的冬季清晨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rdNYYYNEqv7SyeO3GzRPA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36号碧兴园2号楼1606室
邮编:100088
邮箱:comm@hyi.org.cn
在以下平台关注我们
合一绿学院 ©2017
技术支持:溪泽源 | 京ICP备17053947号-1